师德师风
当前位置: 首页>>师德师风>>正文
歌灵魂之声 彰人生之美
2019-08-29 11:35  

张燕燕,女,教授,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唐山市音协副秘书长,曾任唐山音协女子合唱团副团长。现担任我校声乐及合唱与指挥课程。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在《教育与职业》、《乐府新声》等省级和核心期刊上。曾承担河北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获唐山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曾获2001年新加坡亚洲合唱汇演金奖、2002年韩国世界奥林匹克合唱银奖、铜奖各一项。

心缘兮音乐

每个人才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善于发现的伯乐,张教授亦是如此。从小便热爱唱歌的她,小学一年级就被音乐老师发现其优秀的声线条件和歌唱天赋,从此成为合唱团的一员,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之旅。张教授音乐才能的发展在之后的初、高中都得以延续,却中断于7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同众多的知识青年一样,她中止了学业,远赴农村接受再教育。农村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劳动任务并没有磨去她对音乐的狂热与着迷,相反她乘自身之便担任起当地小学的音乐老师,在工厂做工时,她还常常为工人们演唱。说到兴起之时,张教授还唱了起来,一开口便惊艳了我们,仿佛也带我们回到了那个年代。就这样,她的学生和同工们都成了她的忠实听众,在下乡的岁月里,他们和歌声相融,这成为了张教授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1977年,高考的恢复重新点燃了张教授继续学习音乐的希望。音乐天赋加上不懈的努力让她于1978年成功考入了河北师范大学音乐系,这时她已经二十二岁了。进入大学后,和从小学习钢琴的同学不同,张教授开始试着用久握焊枪的双手触摸那陌生的黑白琴键。“刚接触钢琴时,我的手指都是僵硬的,仿佛都不是自己的双手了。”张教授回忆道。为了心中的音乐梦,她经常天不亮去琴房练琴,很多时候直到深夜才离开。最终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坚持,张教授的技艺得到了很大提升。

无悔为严师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让张教授最难忘的莫过于她的钢琴老师。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老师不仅在学习上全心辅导她,私下还时常为她做饭,给她以母亲般的关怀。回忆起那段时光,张教授不禁面露感慨之色,似是相思,似是怀念。曾经她还写了一篇名为《恩师》的文章,以此来感谢老师。恩师将之置于床头,时常翻阅。即便张教授已毕业多年,她每年也坚持着看望恩师,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其去世。“恩师对我的影响是一生的。张教授感慨道。恩师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她,甚至融入了她的教学工作之中。

“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我不后悔。”谈及已为人师的自己,张教授笑称尽管自己曾有机会走上仕途,但因为恩师对自己的希冀,最终还是决定专心做一名教师。她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音乐是一门极富美感的专业,引导学生去感知美、体会美、创造美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每次上课之前她都会把新学的乐曲放给学生听,这样一来,课尚未开始,学生就已经被带入了乐曲的情景之中。此外,张教授对表演过程中学生举手投足、一颦一蹙的要求都十分严格,学生表情和动作不到位她就一点点启发、一遍遍示范,直到达标为止。她在教学事业上投入了充沛的精力和莫大的热情,以言传身教触动着学生的内心,引发他们灵魂的共鸣。

张教授在课上是一丝不苟的严师,课下则是热心亲切的益友。她告诉我们,私下里经常会有学生和她交流谈心,学习和生活都是她们谈论的话题。偶有已毕业的学生与自己诉说思念之情,这时张教授总会感到欣慰,也许这正是身为教师最大的幸福所在。

居身以相诚

张教授向我们分享了一句她奉以为圭臬的座右铭――“以诚相待”。她说道:“用真诚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事实上,张教授也一直努力践行着这句话,她为人乐观真诚、幽默风趣、不捏揉矫作,不论对待同事还是学生都时刻显现着她那份真性情。她由衷地感慨,在交往过程中,远近亲疏其实不应该成为人与人相处的障碍,心与心贴近的隔阂,相反真诚地对待出现在生命中的每个人,才最美好,最令人幸福。

在她看来,自己的真诚很大程度上源于音乐的熏陶,“面对着如此纯粹的音乐,人不可能不受感染。”她告诉我们,音乐与她相伴一生,是她一生的慰藉与追求。在下乡插队的艰辛岁月里,是音乐给了她坚持的理由;在一年内父母相继去世的打击中,是音乐带张教授走出悲痛和悲伤。音乐给了张教授无与伦比的精神感触,赋予她浪漫感性的情怀和真诚坚韧的人格,助她走过人生的阴影,带她领略大千世界……

“音乐是无处不在的,那是一种奇妙而美好的感觉,试想闲来无事,天色微暗,窗外飘着蒙蒙细雨,房间里面回荡着舒缓轻柔的乐曲,浓浓的情感在心中无限蔓延开来……”音乐如同香醇欲醉的美酒,在张教授的生命中甜蜜而悠长地发酵着。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唐山师范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