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当前位置: 首页>>师德师风>>正文
谁将千瓣梅花雪,散作窗前照夜灯
2019-08-29 11:24  

李永,男,山东泰安人,教授,语言学博士,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出站人员。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负责人,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培育基地负责人,现任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教师。主要从事汉语史、认知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语法研究和探索》、《语言教学与研究》等著名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著作《汉语动词语法化的多视角研究》;主持国家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办等各级研究课题六项。

求索不止,诗书相伴

在办公室见到李永教授时,他正领着学生打扫卫生,看到我们到来,他笑着说:“欢迎你们!办公室落灰了,打扫一下。”环顾四周,浓郁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靠墙的书架上装着他珍藏的书籍,被码放得整整齐齐。

工科出身的他,对语言学一直饱含热爱。当年高考成绩高出北大十多分,却由于历史原因无缘北大。之后进入企业,繁杂的工作中,他始终坚持自学,后来第二次参加高考,考入南昌大学食品科学系。毕业十年后又考入山东大学,攻读语言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两次以优异成绩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分别获得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语言学博士后。

谈起求学历程,李永教授深感得导师之教益太多,他们是南京师大董志翘、上海师大徐时仪和山东大学杨端志三位先生,都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语言学家。“他们不仅仅教我做学问的法门,更是我的人格导师。”说起读博导师杨端志先生时,李教授难掩激动:“先生对我有知遇之恩,在求学路上给予了我太多的支持。最难忘的是他的三次背影:初次拜访、备考咨询及考后汇报成绩时,当我推开书房门,三次首先看到的都是先生伏案读书的背影,像一幅神圣的油画,深深地触动了我。”

那段读研读博的日子,李老师记忆犹新:“每天早上七点起来,拎着一大杯水、两块面包到固定教室学习,待上一整天,累了困了也坚持着,晚上十点才回宿舍。”天天如此,风雨不渝,一坚持便是一年。这种能承受并享受寂寞的意志,使他取得了骄人成绩,获得导师无条件的信任,多次获奖学金并获得最高奖金,在博士中享有很大的声誉。

回顾十数载求学的坎坷历程,李永教授说得云淡风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与未知相遇,跟学人相知,浮游其中畅享其轻盈、重量与快意,这大概就是李教授对待学术的绵长情怀。

教学严谨,诲人不倦

“我之所以选择做大学老师,是因为大学是一块思想自由、远离喧嚣的净土,她高尚的品格吸引了我。”李永教授这样说道:“如果有来生,我的梦想仍然是大学老师。”

教学任务最繁重时,他曾一学期担任6门课程的授课。高负荷工作量下,他认真的态度不减丝毫。“现代语言学是一门科学,要求我们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初读要少而精,读精纯的经典著述,要循序渐进,不要盲目读书。”

课下时间里,对待学生的疑惑及提问,他同样一丝不苟。13级中文系汉语言本科的黄尚同学对此印象很深:一次深夜在火车上,偶然看到《山海经》有关九尾狐的记载,不明书上所载“能食人,食者不蛊”的“食”,是“吃人”还是“被人吃”?便随手给李永老师留了言,半小时后,老师发来了长长的回复,老师根据《山海经》及相关资料,详细向她解释了这个问题,告诉她“食”是“被人食”的意思。 “我眼中的李永老师是一个可以为学术奉献一生的人,是有非凡毅力的人。”黄尚这样说道。

为学术,他尽心竭力,孜孜不倦,为教学做一场最深刻的诠释。他的师者品格,将深深感染每一个学生。

呕心沥血,桃李满门

尽管在学术上造诣颇高,他却说:“名誉乃身外之物,实力要与名誉匹配,否则就是一种耻辱和堕落。”

教学之余,读书、著文便是他全部的生活。“夤夜敲冰漫煮茗,偎炉闲诵意崚嶒。谁将千瓣梅花雪,散作窗前照夜灯。” 这是李永教授写下的一首七绝诗。诗句既是老师自己心识与人生态度的写照,也显示了他精心育人的师者情怀。

办公室桌子上,摆放着一幅精致的十字绣画,写着“笑对人生”四个大字。这是毕业后回来看望他的学生送来的。他教的学生,心里总是深深惦记着老师,毕业后常有学生专程来唐山看望李老师,每逢节日就会送来问候和祝福,天气变化时还不忘发短信嘘寒问暖,提醒他注意身体。生活中,学生们有什么烦恼,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找李老师帮忙,甚至像情感、家庭生活这样的事情,他都愿意倾听并尽力帮助。

“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真正关心学生,为学生的前途考虑,帮助他们成长。” 李永教授说道。“物性原本壤下种,随机清发总不同。君看苦宵连山雨,一样桃李千样红。” 他的良苦之心,正如他在诗中希望的一样,将在一个又一个的秋季,收获一树树芬芳的桃李。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唐山师范学院宣传部